自然界有四时周而复始、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,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气候,而气候的变化又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。
立秋,“立”表示开始,“秋”象征着禾谷成熟,于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交节。
立秋与立春、立夏、立冬并称“四立”,“四立者,生长收藏之始”,自立秋之日起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万物从成长繁茂向着成熟收获发展。
根据中医学理论,人体生命由形、气、神三个要素构成,有形者称“形”,无形者称“气”,生命之主宰称为“神”,人体的形、气、神也应当顺应时令的变化做出调整,从立秋开始,用形气神生命观指导养生,常常事半功倍。
养形宜冻宜养阴
关于养生,民间说法“春捂秋冻”,说的就是秋天可以拖延添衣的时间、减慢添衣的速度,在立秋之际尤为适用。“三伏”代表高温酷热的天气,出现在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四个节气之中,通常情况下,初秋暑气未消,立秋以后往往还有“秋老虎”的余威,早晚气候增添些许秋意,刮风时带点凉爽,但温度不会骤然下降。立秋后,让身体适当感受凉意,以适应外界气候变化,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,为机体能够平稳应对酷寒严冬做准备。
此外,适当的“秋冻”还能促进血液循环,增强身体的防御机制,防止汗出过多、阳气外泄、腠理不固导致生病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秋冻”不意味着盲目挨冻,倘若遭逢气温突变理应适当增减衣物,且颈肩、腰腹、关节处不宜受冻。此外,立秋过后也要避免贪凉,可以收起凉席、少食冷饮,并减少空调的使用,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。
立秋以后,自然界中的阳气趋向收敛,能量开始蛰伏,实乃为度过寒冬做准备的生存之道,人亦应当适应天地变化。立秋已过即以养阴为要,所谓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秋冬之时,万物敛藏,养生应顺时而为,注重养护阴精。阴有功能之阴,主凉润宁静;亦有物质之阴,诸如精、血、津液等。当人体阳气趋于内藏时,易出现阳亢生热的情况,因此立秋以后更应注重养阴,使机体重新达到阴阳平衡。同时,借阳气内收之效,脏腑机能旺盛,为滋补物质之阴提供了良好的时机。
养气重收重肺气
立秋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,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沉降、收敛,人体顺应时节的变化,进入收敛内养的状态。立秋后身体的柔韧度、四肢的伸展度有所下降,运动量不宜过大,切勿大汗淋漓,造成阳气损耗,让邪气有可乘之机。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,循序渐进地进行,做到适时有度。